资讯中心

首页 资讯中心 正文

「仝人科技」赋予机器人“理解力”与“自主决策权”的企业落地江苏 | 创星Portfolio

来源 :vic008维多利亚  [2021-06-12 09:45:26]

在很多制造业智能工厂里,整个车间的流水线作业都可以由机械臂独立完成。但是每条机械臂只能根据提前设置好的程序执行特定动作,也就是说,一旦遇到复杂多变、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模式的情况,还是离不开人工。

 

西安一家光电企业依托智能识别核心技术,赋予机械臂“理解力”与“自主决策权”,解决了上述行业痛点,如今,这家企业正筹划落地江苏,谈及原因,企业创始人表示,除了看好苏浙沪良好的产业生态,地方招商中的两个细节也成了打动他的重要原因。

 

焊接机器人

 

像人一样焊接,做到这事不简单

 

在盐城仝人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里,“像人一样焊接”的焊接机器人开始了演示作业。工件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需要焊接的位置、方法各异,但只要“吃”下对应的图纸,焊接机器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焊接工作,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没什么两样。

 

仝人科技创始人吴易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汽车等标准化高的行业,焊接已经能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但在很多离散制造行业,比如楼房需要的预制钢构,工件需要定制,传统焊接机器人就无法胜任了。他举例,定制的工件数量少,一天就焊接完了,但是为传统焊接机器人编程可能需要两天时间,由于其智能识别及决策技术没有本质突破,这些离散制造行业还是离不开人工。

 

仝人科技的机器人解决了这一痛点,吴易明介绍,公司研发团队通过微分几何、拓扑理论等现代数学方法构建了一套独有的智能视觉系统,给焊接机器人装上了“眼睛”与“大脑”,让焊接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各种非标的焊接工作。吴易明强调,以“大脑”和“视觉识别”为总控核心,重构了机器人系统技术架构,上位机接管了传统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及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等运动学部分。这一研发过程也得到了发那科、安川、哈工现代等知名品牌供应商的支持,他们安排技术团队,配合开放底层技术协议,以支持仝人科技的系统。

 

吴易明透露,企业经过市场调研发现,仅焊接一项,一年就会新增1000亿元的市场需求。同时,焊接机器人能够独立决策,就可以建立完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密闭空间解决了传统焊接工作危险性大、污染严重的问题。

 

据了解,焊接只是智能视觉的应用之一,有了这一核心技术,危险环境检测、军用等领域机器人都能发挥更大作用。

 

从研究所“下海”,以企业身份拿到科技部重大专项

 

困扰全球企业的行业痛点,为什么会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解决?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吴易明转型“下海”前,是vic008维多利亚院西安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是扎扎实实“搞技术”出身,而“下海”后,他的团队在2016年拿到了科技部重大专项,而且是13家入选单位中唯一一家初创企业。他和团队正是在专项的攻关中找到了突破视觉智能的方向。

 

吴易明坦言,从科研人员转型为企业家,他并没有遇到常见的“水土不服”问题。此前作为研究室的管理者,他对研发、管理、项目申请都很熟悉,自己也一直有“创业”的想法,自学了不少经营管理的理论。2009年,vic008维多利亚院西安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与市场应用结合。“我感觉创业会打开更开阔、甚至有无限想象力的事业发展空间。”带着这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吴易明向研究所打报告,要出来创业。不过,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让原来的项目继续在研究所做下去,他重起炉灶,没有带走任何的科研成果。

 

“生存不是问题,但是我们明白,我们要做一个技术导向型的企业,需要长期攻关。”从2013年到2016年,吴易明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一边接小项目“养活”企业,一边找方向,直到2016年拿到科技部重大专项,团队一头扎进机器视觉攻关,终于在2019年初实现了理论突破,又经过仿真工程验证,如今已经有产品实现了市场应用。除了用于智能焊接机器人,该技术成果还应用于卫星航天、反恐及其他重点装备方面。

 

两个招商细节,让企业对江苏“情有独钟”

 

吴易明决定东迁,将企业落地苏浙沪,是考虑到这里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等因素,在初创期就定下的规划。而在与地方政府、园区实际接触的过程中,两个细节让他对江苏“情有独钟”。

 

吴易明告诉记者,企业的生产厂房用地面积大,盐城不仅提供了足够大空间、免除了租金,还主动包揽了厂房内外的装修工作。“可以说,厂房是当地基层领导、工作人员亲自参与,一步步建起来的。”吴易明感慨,这样高效、务实的作风,让他觉得大家是“战友”,一定要尽快做出成绩。

 

生产落地盐城的同时,吴易明也在谋划研发总部的东迁,这是企业的核心,动一下就是“伤筋动骨”,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以保证后续发展。他坦言,创业前他就有带队十年攻关重大任务的经历,明白“要做惊天动地事,必须有隐姓埋名的定力”。前些年公司一直在烧钱做研发,账面数字“不好看”,产品投入应用不多,在行业里的知名度也没有打开,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一项项研究成果、一个个专利。让他惊喜的是,江苏地方政府招商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导对高新企业、对产业方向的熟悉远超他的预估,很多一眼就能看到企业价值。眼下,南京、苏州、无锡等地都有园区主动抛出橄榄枝,从金融支持到配套服务,表达自己的招引诚意。“有前瞻性眼光、反应速度快,虽然还没有正式敲定具体落地哪里,但我相信,非江苏莫属了。”